限购与生育,治愈还是“致郁”?
炒股就看,致郁权威,限购专业,生育及时,治愈全面,致郁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限购
· 这是生育第451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最近的楼市政策让人一言难尽,尤其是治愈限购和生育挂钩,作为一个快过气的致郁地产人理性上我能理解,作为一个80后的限购中年人情感上我却很难接受。而在疫情的生育三年里,理智与情感时刻都在撕咬我。治愈
先说说那些我能理解的致郁——
首先是利率,目前首套房利率已到4.4%,限购这个利息不算特别低,生育我2015年在杭州买非首套房的利息在4.7%左右。有人计算,一百万贷三十年,每年利息节约四万。降息不痛不痒,应该还有下行的空间,且不去说。
其实,让人一言难尽的是各地的楼市新政。就说我所在的杭州楼市,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1、落户未满5年的户籍家庭,无需社保要求;外地户口连续交社保或12个月,即可购买二手房;
2、增值税免征5年改2年,只针对个人转让家庭的唯一住房;
3、三孩家庭新增一套购房资格,可以参照“无房家庭”优先摇号。
杭州的楼市政策是很好理解的,主要为了刺激二手房。杭州的二手房挂牌量是个谜,今年3月,《钱报杭州房产》说杭州的二手房房源突破17万套,并且这个17万套还不含临安区(那是一个投资客重灾区,抛压严重)。
《钱报杭州房产》是业内知名专业的房产媒体了,有公信力。随后有自媒体出来分析,说挂牌量有很多僵尸房源、“观望”房源,被他一顿猛砍,认为杭州市面上能够流通的真实房源在7-8万套左右。
其实呢,二手房数据是比较“水”的、波动非常大。前几年市场上的炒家,也有控制房源的本事。但杭州二手房房源多、成交低迷是不争的事实。不少中介也说,往年一个月能卖3、4套,如今3、4个月就卖一套。我朋友圈里有两个杭州中介小伙索性转型干别的去了。
杭州二手房那么难卖,是因为挂牌太多卖不动吗?
挂牌量大,肯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二手房被一手房、尤其是所谓的限价红盘严重挤压。这是限价的一个副产品。客户都在选择倒挂多的新盘摇号,而放弃了二手房。
楼市的限价,扭曲了真实的价格水平。在新房供应量小的板块,二手房和一手房形成严重的倒挂。2020年杭州有了著名的“6万人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限价的新盘和二手房之间存在3万多的倒挂空间!
你说差几千,那么观望观望;你说差一万,跃跃欲试;你说差2万,肯定坐不住啊;你说差三万,这不是折磨人性吗?难怪会有6万人,大家拼个运气红利,也很公平。好在杭州政策的调控也是很及时的,第二次摇号就很快纠偏了。
只是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扭转。2020年杭州总共产生了6次万人摇。直到今天,虽然没有了刺激的名场面,但各大楼盘依旧冰火两重天。摇号的楼盘,东躲西藏;但更多的是已经没有倒挂的新盘,少人问津。只是数据上还是比二手房好看一些。
楼市新政的第三条,生育和购房的挂钩,虽然理性上能认可逻辑,但感情上却很难接受。用住房鼓励生育,最近几大城市都有先例,杭州只是“三胎”还算保守呢,很多城市,二孩就给指标了。
接下来,孩子将是购房宽松的重点方向啊!
4月25日,无锡市卫健委、住建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积极推动改善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家庭居住条件的通知》,这是全国首个由地方卫健委牵头发布的放松限购的政策。其政策里提到,生育二孩及以上的无锡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在限购区域多买一套商品住房;二孩及以上本地户籍首次用公积金买首套房最高贷款额度再加20万元。
5月9日,扬州市的政策调整相对更直接——针对大专及以上人才和生育二孩及以上家庭在市区买房,取消限购。
5月13日,南京房地产业协会发文称,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南京市户籍居民家庭,可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同时可享受相关银行最优惠贷款利率等支持。
5月14日凌晨,广东省东莞市住建局、金融局、税务局等8部门联合发布: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可以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
楼市政策和生育政策互相鼓励,背后是为了挽救目前各地低迷的生育率。同时不敢刺激“首套刚需”,怕投资客借机涌入。地方政府各种小心翼翼,这种既要又怕的心情,真是让人看了也挺心疼。
另外,大家发现没有,密集出台“生育房票”的城市多在江苏。这是为什么?因为江苏的人口已经呈现负增长了。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出生率为5.65‰,人口死亡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2‰。这是1949年以来,江苏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省市跟进。不只是江苏,全国的生育率都十分低迷。2020年,我们有1200万人口出生,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当时新闻说“创43年来新低”。2021年,我国有1062万个婴儿降生,出生率又跌到7.52‰。看上去只是数字,背后又是多少家庭的无奈和放弃。
今年年初,任泽平针对生育刺激说了一番饱受争议的话——“印两万亿出台生育基金”,现在想来生育基金至少比“房票”靠谱。只是他后面的话当时让我胆战心惊——“抓住75-85年育龄人口的生育窗口,别去指望90后00后”。
如果连95后00后都不能指望生育,那么,我们这些背负“35岁魔咒”的80后“中惨”中年,怎么就能成为二胎主力呢?为国接盘,为国生娃,第一批80后42周岁了啊!
我生活工作的城市苏州、杭州,都是物价水平不太高、居民幸福指数比较高的城市,身边的朋友也都有二孩三孩的。说房价高是避孕药,那是针对北京、上海那样的特大城市,苏杭的房价是某些局部特别贵,但也有很多交通、配套都不错的“平价”板块。比起房价,真正让人不敢生、不想生的,是抚养问题。
在房产风风火火的时候,我也是个“格局病”患者,喜欢跟人讨论“大局观”。但伴随行业、经济的衰退、疫情的反复,我越发认知到自己只是韭菜,不必拿着“共情镰刀”。有的事情,是要讲格局。生孩子、过日子这种事儿就不必了。
抚养各种难,首先难在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让人不敢生。
我们80后是最典型的独生子女一代,也是城市化进程、步入“原子化“社会的第一批“小原子”,大概也是“最孤独的一代人”了。上面四个老人、中间是80后的中年夫妻、底下是孩子,而目前80后爸妈都普遍65岁+,很难帮带孙辈,自己也要人照顾。
网上有张心酸的照片,父母都病了,左右一张病床,中间坐着独生的儿子,只能一手牵一个。我自己深有感触,在我父母同时患重病时,陪他们去医院、检查、各种医治,那种没有兄弟姐妹、无人帮衬的孤苦和绝望,至今记得。如果此时正有老人需要照顾,怎能有心有力再去生育二胎三胎?
还有更大问题是来自职场和生活的矛盾,甚至让人“生不出”。
职场上有“35岁魔咒”,“高龄打工人”不太受待见。虽然社会上也有很多呼吁,其实没什么效果。作为80后的我早就看到了职场真相——越是大城市、越是高强度,“35岁魔咒”越厉害。
大城市进来的年轻人多,做的又多是互联网、科技等很高强度的工作,互联网又加速瓦解了经验壁垒,总有人比你更年轻,比你更拼,比你更快接受新事物,没有人不可取代。
这有点像生物学上的“红皇后效应”——在环境条件稳定时,一个物种的任何进化改进可能构成对其他物种的进化压力,种间关系不断推动种群进化。红皇后的名言是,“你必须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停留在原地。”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么为了效率牺牲生育,要么工作家庭两头走平衡木。但后者也要有个充满体谅和包容的环境。
还有些人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很难怀孕。像房产行业,女性的生育率普遍偏低。我有几个同行女性朋友,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都在“中药调理”,这样的身体又如何生育?说压力大辞职好了,那是00后。80后都有贷款要还的,都是边打点滴边PPT。那么,疫情如果让大家工作“躺平”,是不是就会生育呢?更不会吧,因为都没工资了。
其实,抚养难的本质是原子化的小家庭不足以抚养多个孩子。我身边生育二胎三胎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紧密、多人口的“大家族”,上一辈的爷爷奶奶年轻健康,中间层的父母工作较为轻松,平日里还有交往密切的亲戚搭把手。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提升了抗风险能力,让人没有后顾之忧,敢生敢养。
广东为什么在全国出生率最高?因为广东人有浓厚的“生育文化”,普遍重视家族的传承网络,同族的亲戚也会帮忙照顾、扶养孩子,大家族是小家庭想生和敢生的重要保障。
如果说抚养难是低生育的现实原因,那么,对“优生优育”的追求,也让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如果只生一个,所有的资源都倾注给他,是不是更有希望能培养出谷爱凌、苏翊鸣呢?
我们80后作为独生子女,很多人都完成了对上一辈的“逆袭”,一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后的时代红利,二是80后的爸妈的读书求学时期都被时代耽误了,他们太好被逆袭了。
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代人比一代人优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了2021年的57.8%,全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了2.4亿。要知道,作为80后的我,读小学时,谁家出个大专生都是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所以生的少,养的好,也是很好的个人选择。
哪怕站在“大局观”上看,未来高度科技的社会,AI代替了人工,也无需那么多劳动力,岗位少但是精英化,个人的产值都非常巨大,经济也一样可以发展得很好。
话说回来,杭州挺值得生活的,前几天市委书记为了西湖边的柳树给市民道歉。花草有爱,市民有情,杭州比苏州更有“市民社会”的精神。这也是我最喜欢它的地方。我有个同龄的杭州本地女性朋友,工作轻松也无房贷,平日父母还能带带小孩,目前只有一个四年级的女儿。她就适合二胎。
她摇摇头,说家里今年没有正常的流水,不敢生了。她的老公是杭州小老板,疫情三年生意亏损不少。她工作的公司是做市政设计的,被拖欠了很多款,甚至无法按时发工资,这影响的不只是收入,还是对未来的信心。
为什么结不到款呢?我看看杭州一万个核酸采样点,自然也有了答案。这一万个采样点,杭州已经“省无可省”了,多是露天的棚子、还利用就近的药房、便民设施的闲置点位,努力在节约每一分钱。想想那些财政收入还不如杭州的城市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楼市的政策确实让我“惊艳”,却在现实中可能无法形成刺激效应。想起之前几个专家的生育建议,生育基金至少好于房票,房票我是不想要了,怕哪天断供。
在生与不生之前,我们先让自己活得像个人,好好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