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回避社交,远离人群? 正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回避社交,远离人群?

来源:万古千秋网   作者:探索   时间:2025-07-06 07:18:06

 

当下网络越来越发达,避社而人与人之间的交远距离仿佛越来越远。

 

很多人宁愿在线上寻求心理倾诉,离人也不愿意再去应付让自己头疼的避社社交,是交远人际社交太复杂了,还是离人我们的内心向往净土?

 

小峰说做人真难,识人更难。避社他说有的交远人是真的经受过痛苦而留着眼泪陈述事实,有的离人人流眼泪则是为了要下一盘大棋,这让他看到了人性的避社复杂、多面和不可深测。交远这让小峰感到困扰,离人对人际交往产生较强的避社回避。

 

小林因为感觉到没有被周围人接纳认可,交远所以心里感到孤单,离人甚至会觉得自己好失败,看不到生活的乐趣,就连和父母之间都觉得好像隔着一层什么。

 

他说自己向往单纯的生活,觉得跟人相比,更喜欢和狗狗打交道,因为狗的感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自己面前,而人却太过复杂。

 

小赵曾经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负面事件而情绪低落,也曾寻求过心理咨询,并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帮助自己缓解。

 

现在的他独自生活,切断了所有和家人的联系,也不喜欢社交,经常在无人的深夜寻求倾诉来获取心理支持。

 

让我们试着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以及理解他们之所以回避人,其内心的情绪困扰。

 

从生物本性上来讲,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有感知觉、有记忆、有联想、有思维、有情绪情感、有意志行动等等。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是一个系统,彼此相互影响。

 

人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蕴含着的认知和情绪,行为受认知和情绪影响,反过来也影响认知和情绪。

 

同样一个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情境下甚至也会有不同的认知和情绪。

 

就像小峰讲到的,同样是流眼泪,有的是痛苦而自然流淌的眼泪,有的却是为演戏而刻意流下的眼泪,在这不同情感的背后,是大家不同的需求和动机。

 

从社会心理功能上来讲,人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社会心理适应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了事物两端的矛盾统一性,所以人的社会性也是复杂的。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往往是需要更多精力,有时候也比较困难的,更何况为了社会适应,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他们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展现不同的一面,有的时候这种戴着面具生活的模式并不是哪一个人刻意为之,而是适应环境的集体潜意识行为。

 

心理学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被认可被接纳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感到失落难过,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所以我们就能能理解小林和小赵内心的痛苦感受。

 

他们内心想要获得社会支持,却又无奈无法正常获得的矛盾冲突,让他们逐渐回避社交甚至回避家人,而在线上寻求心理倾诉来获得情绪释放。

 

那么,如何缓解这个回避行为背后内心的情绪困扰,收获更加完善的自我呢?

 

 

1、认识和重塑依恋关系,缓解情感焦虑。

 

心理学中依恋指的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上的联结。

 

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儿在6个月之后到了我们平常所说的第一个“分离焦虑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已形成了对妈妈的依恋关系,当妈妈离开时会烦躁不安,妈妈的悉心照顾会给婴儿带来安全感,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

 

而妈妈如果因为忙或者其他原因,在照顾孩子上有所疏忽,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容易形成回避型或反抗型依恋。

 

孩子在2岁左右逐渐形成稳定的依恋类型,并将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

 

所以要缓解我们的情感焦虑情绪和冲突型行为,我们要重新塑造自己的依恋关系。

 

作为儿童的我们,假如没有办法与父母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那么成年之后的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一段感情,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亦或是建立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关系等,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依恋关系。

 

选择你们认为适合的方式、适合的关系类型,去学会更好地经营生活和帮助自己独立探寻生活的意义。

 

从这方面来讲,主动寻求情感关系,用心维护经营关系,可以有助于自己重塑依恋关系,缓解自己的情感焦虑状态,让自己勇敢地直面情绪,在情感关系中学会爱并成长为真实的自我。

 

 

2、建立稳固的自我,强化自我力量。

 

过度关注外在,会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内心那个“稳固的自我”,就会让自己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他人的评价中,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失去意义。

 

要建立自我,首先我们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优点,我有什么缺点,我有什么兴趣爱好,我擅长做什么事情,我喜欢什么事情,我不喜欢什么事情,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

 

艾菲的理想中有段话曾说:稳固的自我,也就是“内聚性自我”。

 

心理学大师科胡特有这样一句描绘: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有一个内聚性自我稳稳地在那里。

 

武志红老师有一个说法是,在内聚性自我形成前,一个人就像是环境的响应器,对别人的评价超级在意,他也会努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环境认同的最好。

 

所以,当一个人形成了内聚性自我后,可以经受住外界变化带来的惊涛骇浪般地拍打,虽然仍会对环境敏感,环境的变化也会激发你的情绪反应,但却始终无法动摇你的根基。你始终稳稳地站在那里。

 

当内在自我的力量更加强大,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就会更小,我们坚定去做真实自我的动力就会更强。

 

 

3、不断学习,努力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认同感。

 

苏格拉底将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一块石碑上的那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就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不断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并且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心理需要。

 

通过对周围环境和周围人交往的经验,看到人际交往和人性中的多个面貌,认识到人性的方方面面,也能帮助我们丰富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阅历。

 

同时,也可以反观自己身上的问题,和之前认识上的局限,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就可以进一步努力完善自我。

 

也许很多问题之前都是意识不到的,但是当我们将“无意”变为“有意”时,就可以帮助自己改进这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升自己。

 

心理学理论认为,我们在自知之后,才有真正的自由,自由将带我们走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自由带我们找到内心的安定。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多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当完成一些还不错的任务和事情时,及时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每个人都有被欣赏、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当我们从环境中感受不到这种需要的满足时,更加要自己给自己关注和肯定。

 

多肯定自己的优点和好的行为,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提高对自我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

 

 

4、想想自己应该做的事,并立即行动,停止内耗。

 

我们可以反思,当我们不再花时间在纠结是否要社交这件事情上的时候,当下最应该做什么事,才不会让自己将来感到后悔?

 

既然别人的想法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改变也无法理解,那不如我们把时间留下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在一些事情上,我们感到自我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的感受,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找到自己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获得充实感和踏实感,减少恐慌。

 

对于有价值的事,我们只要想到就去做,让自己主动去做当下该做的事情,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精神内耗。

 

因为行动可以让我们的意识停止胡思乱想,帮我们做到最大程度卸掉心理负担,做到轻装前行。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有情绪困扰无法自拔,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

 

 

5、为成为自己而行动起来,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去维护关系。

 

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发挥你擅长的优势,尽量避开你不喜欢和让你不开心的事,为了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而努力提升自己。

 

用心去完成你需要处理的事情,去做你现阶段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工作,比如学习或者其它,找到你自身的价值,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果可以,选择并主动维护情感关系,和值得信任的人建立友谊,尊重自己、接纳自己的同时,教会对方如何在意自己的感受,教会对方如何在乎自己的想法,教会对方如何珍惜自己。

 

维护一段稳固的人际关系,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地自己,让自己学会爱和被爱,体会到尊重和接纳,是在独立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发展起来的关系。

 

在稳固而独立的自我形成之前,人际关系的维护似乎就没有那么有意义,甚至会像小峰和小林那样一旦受挫就会对自己产生较大影响。我们与其被动回避人际交往,不如主动完善自我,让社交成为自然而然的存在。

 

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价值交换,作家莫言曾说过:“你没价值,混再牛的圈子也没用,人脉的强大,要建立在个人强大的基础上。不要花太多时间去处理关系,有了价值,有了能力,一切关系都会很顺畅,如果不顺畅,是因为价值和本事还不够。”

 

就像奥黛丽•赫本所说的,“我不去追逐月亮,我要让月亮奔我而来。”

 

我们可以努力做自己的太阳,无论其他行星是否奔我们而来那就他们的事情了。

 

没有谁的人生是非常容易地,也没有谁的人生是永远如意地。

 

做人难,但我们可以每天精进,识人难,但我们可以每天学习,社交复杂,但我们可以充实完善自我,只要在变好地路上,我们就不会怕晚。

 

标签:

责任编辑: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