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获贴息贷款支持更新医疗设备,厂商们争相推销产品
伴随着财政贴息支持医院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落地后,医院医疗器械厂商已在“摩拳擦掌”,获贴争夺抢占这波红利了。息贷新医
近日,款支包括西门子、持更产品(300482.SZ)、疗设(688114.SH)等企业就“不约而同”推销起各自的备厂产品解决方案。此次贴息贷款政策,商们对医疗器械行业带来的争相提振到底有多大?
反响热烈的医疗器械企业们
财政贴息支持医院贷款更新医疗设备政策,始于9月7日召开的推销国务院常务会议,当天会议决定,医院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获贴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作用。息贷新医对医院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款支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持更产品中央财政贴息2.5个百分点,期限2年,申请贴息截至今年12月31日。
各省市积极响应政策,并已在执行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需求的调查工作。
开源证券研报统计,截至9月30日,仅浙江、江苏、安徽等省已上报约180亿元的设备采购需求。十一国庆期间财政贴息贷款项目单位与银行积极签约对接保障工作,各地贴息贷款快速落地,截至10月11日公开数据,各省市已落地贴息金额约191.55亿元。
医疗器械企业们反响热烈。国庆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二天,即10月9日,外资医疗器械企业西门子就“迫不及待”在其公众号表态称响应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并同时推出覆盖影像诊断、临床治疗、实验室诊断等领域的解决方案。
同样,内资医疗器械企业们也“不甘示弱”,万孚生物、华大智造、广东康润生物、北京豪迈生物等也在其公众号表态称要助力财政贴息医疗设备更新改造项目。
“贴息贷款政策利好整体医疗器械行业,但不同的设备厂商受益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医院可能会加大采购一些原本在预算中但因疫情搁浅的大型设备,我们内部正在梳理相关的产品,并积极进行推广。”证券代表苏醒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我们认为这将会给企业带来系列积极的影响,有一定的盘活效应,在医疗设备采购上,相关医疗机构更关注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投入产出测算,并通过企业获取成套系统平台,我们自身的业务,除了基因测序设备业务外,还在拓展实验室自动化设备业务。结合该政策,我们目前也在试图满足医疗机构多应用场景需求。”华大智造中国区产品市场总监雷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哪些企业受益
上述贴息贷款政策,到底利好哪些医疗器械企业?
开源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本次贴息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购置,覆盖高校、职业院校、医院、中小微企业等九大领域,覆盖方向和领域较为全面,涉及到医疗设备生产制造的相关上市公司均有望在短期内受益,重点关注方向,一是可快速实现回款、采购符合医院发展方向的高价值、高营收的中大型设备;二是符合等级医院提升需求,与服务功能相匹配的相关设备;三是顶级三甲医院或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对超高端设备采购的需求。
在近期发布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除了医疗专项债和医院自有资金以外,贴息贷款将成为医疗设备采购的另一重要资金来源。截至目前,全国已上报超过2000亿元的医疗设备贷款需求,预计和公司产品相关的贷款需求将超过200亿元,将提升公司业绩目标达成的确定性。
万孚生物董秘胡洪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贴息贷款政策会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一定的增量市场,预计会利好CT、MR、内镜、彩超,生化流水线等中高端设备厂商,同时也会利好与新冠治疗相关的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厂商。
不过,胡洪表示,上述政策最后的执行力度如何,仍有待观察。“这次政策是贴息贷款支持医院,并不是无偿补贴,后期医院仍需要还款。受疫情影响,这两年医院的收入面临一定挑战,不排除医院在采购设备上,也会持一定谨慎态度。”
在近期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贴息贷款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行业发展,但是对行业和相关企业影响程度尚难以判断,各区域及各层级医疗机构的采购需求、公司的市场覆盖情况都存在差异,最终对公司业绩的贡献仍以实际落地订单为准。
(责任编辑:焦点)
- 声称禁止进口俄石油!这个国家,竟仍大批购买!媒体曝光这一漏洞→
- 俊盟国际发布前三季度业绩 股东应占溢利1680万港元同比增长27.3%
-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聚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丰田新任CEO:丰田将增加电动汽车产量
- 加密货币贷款机构Genesis称无意立即申请破产
- “聊天记录删 最近查得严” 这些人通过微信销售的医美产品质量堪忧
- “头雁”作用拉动下 1月对公贷款保持强劲
- 星展:维持百威亚太买入评级 目标价至31.5港元
- 北青报社评:为变局下的经济发展金融合作贡献“北京智慧”
- 新加坡星展银行计划在香港申请加密货币产品的牌照
- 遗体整容、接尸运输、告别室租用,高价收费!北京八宝山天元殡仪企业等被重罚!
- 5800亿PE巨头再出手!华平投资拟入股中欧基金,此前已参股华宝基金
- A股上半年业绩跑赢“经济大盘” 银行让利仍有空间
- 债券投资者正在为美国通胀风险带来美股熊市做好准备